至于羽贵妃,因先皇不忍分离,将其留在了身边,在先皇驾崩后,羽贵妃伤心欲绝,为先皇殉了情……..
后来,小小少年不负先皇期望,几年后就崭露头角,还主动参军,从一个小兵,一路成长为战王,守护着边境的和平,
只可惜,天妒英才,战王在一次回墨都述职时,不幸遭遇了歹人袭击,被重伤生命垂危。
皇帝顾念战王功绩,派出多名太医为其诊治,最终人虽然醒了,可由于中毒太深,已无力回天,
不过宁羽齐的手下,皆忠心为主,都不愿放弃,四处寻医时,总算找到一位名医,帮宁羽齐将毒素压制,保住了性命。
就是可惜,宁羽齐膝盖原本就受了重创,又将毒素压制到了腿部,导致他那双腿,算是彻底废了,
皇帝感念战王曾经的付出,特保留了战王的封号,准其在墨都养伤,又重新派了人,接替战王守卫边城。
然而,战王接受不了身体的残疾,脾气开始变得暴躁,易怒,战王府上,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死一批下人,
据说都是因为服侍不好,惹怒了战王,被战王施以残忍的酷刑,折磨而死,甚至就连皇帝赐下的人,都没能活过当晚。
渐渐的,战王嗜血,残忍,恐怖的名声,被人们越传越邪,更是盖过了他曾经的一切……..
不过,顶替了原主,有着原主真实的记忆,加上看过不少类似的书,欧阳青觉得,
所谓的“书中世界”,其实只是片面的“提取”,将真实发生的十几年,用含糊的词几笔带过。
为的只是,突出他想要突出的人或剧情,所以,欧阳青如今,对这本所谓的“书”,抱有迟疑态度,
只参考发生的事件,至于里面的具体人物,她有自己的判断,毕竟于她而言,身处这世界,所经历的才是真实的。
就说战王这事儿,以她的认知和判断来看,真实的过往应该是,先皇对宁羽齐的疼爱,
令一众有野心的皇子,生出了忌惮,于是提前开始了各自的谋划,最终,皇帝更胜一筹,
他把控了全局,逼宫了先皇,令其传位,先皇见大势已去,无奈只能答应禅位。
不过,先皇为了保住宁羽齐,提出禅位的条件,是将宁羽齐封王,并赐予封地,
且为了打消皇帝,斩草除根的念头,先皇将最偏远的黄西郡,赐给宁羽齐作为封地。
要知道这黄西郡,不仅位置偏远,实际可居住的面积,还特别的小,而且,那里几乎全是山林,
没多少可耕种的农田,所以,那里的人,基本都是靠山吃山,条件艰苦的很。
此外,黄西郡的隔壁清水郡,还是墨阳国的三大流放地之一,众所周知,为了给流放之人教训,
选择的流放地,都不是啥好地方,而两郡之间,仅隔着一条山路,可见那地方的艰难。
皇帝为了能“名正言顺”,加之又处理了不少手足,为着名声考虑,又见先皇这般安排,
皇帝倒也不是不能,留宁羽齐一条命,反正孩子还小,更何况,他还有羽贵妃作为人质。
是的,欧阳青认为,羽贵妃之所以留在墨都,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屁情深,先不说先皇已然必死,
他又岂会不知,在他死后,羽贵妃的下场和作用?若他有心爱护,又岂会真的将人留下?
而羽贵妃所谓的殉情,想必是先皇死后,她不愿成为儿子的累赘,选择了自戕,
皇帝虽不惧一个小小少年,但也不想给自己树敌,也顾及着名声,干脆借着先皇的死,将羽贵妃说成是殉情。
若非如此,欧阳青觉得,除非羽贵妃是恋爱脑,不然哪个母亲,会留自家儿子,去搞殉情那套,
至于后来,欧阳青猜测,皇帝虽说是放过了宁羽齐,可他生性多疑,自然会派人监视着。
起初的几年,宁羽齐年纪尚小,倒也相安无事,可随着宁羽齐渐渐长大,还将黄西郡,治理得有模有样,
这般的优秀,自然令皇帝十分不爽,于是,皇帝又开始作妖,刚好那些年边境不稳,战乱频发。
周边时不时,就被邻国骚扰,皇帝便以看中培养为由,将宁羽齐调去了战场,让其从小兵做起,
还美其名曰,以身份压人,不利于树立威信,只有凭借自身的能力,一步步打拼下的功绩,才能令人真正的信服。
皇帝兴冲冲的以为,要不了多久,残酷的战场,就能给他带来好消息,却是万万没想到,
宁羽齐一路高歌,屡立战功,哪怕他从中作梗,不想承认,也无法在众目睽睽下,抹除宁羽齐的功绩。
最主要,就连原主所在的庄子,都能听说边境吃紧的消息,可见那时,边境情况有多危机,
可谓容不得一点闪失,即便皇帝再恨,权衡利弊下,还是必须以大局为重,毕竟一旦国破,他这个皇帝只有死路一条。
于是,皇帝假惺惺的,做出一副好哥哥的态度,甚至还将宁羽齐,晋封成为战王,统领边境三十万大军,
而宁羽齐也不负众望,越战越勇,最终将邻国重创,签署了和平条约,允诺今后绝不再犯。
宁羽齐作为主帅,皇帝自然要进行褒奖,而在原主的记忆中,曾有一次烧火时,听冯婆子和王婆子念叨,
说什么战王班师回朝,皇帝还至城门亲迎,只可惜,不能随意离开庄子,没机会见到那般的场面。
当时,王婆子还打趣冯婆子,说人家都是小姑娘去看,说不定能找个如意郎君,
她冯婆子都一大把年纪了,难不成还想要第二春?俩人嬉笑半天,最后还拿原主开涮。
嘲讽原主没机会去凑热闹,不然没准儿还能,招个大头兵女婿,也算是出人头地了,
之后,还隐约听庄子上的人说,战王是如何的英勇,保家卫国,是咱们老百姓的保护神。
那么根据这些记忆,欧阳青断定,当时,宁羽齐带着部分将领和士兵,回墨都受赏,